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四川选育的“川育2号”等4个饲草品种通过审定,占审定数量的18.2%。这意味着,这4个饲草品种获得了在适宜区域规模化种植的“许可证”。
身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天然草地面积1.45亿亩的四川,为何要发力草种研发?
窘境 饲草自给率仅65%每年缺口达千万吨
“以前草不够的时候,大家就上山割茅草、谷草,连玉米叶子都要割。”达州万源市经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龙见说,在冬春缺草期,还要从北方买玉米秸秆等,“一吨成本约900元,一次至少要买80吨,是笔不小的开支。”
李龙见的难题,是四川长期饲草短缺的缩影。
“作为牛羊存栏量稳居全国前列的省份,四川饲草自给率仅65%,每年饲草缺口高达1000万吨,相当于4000万亩天然草场的年产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为何?“首先是草种‘卡脖子’。”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教授唐祈林给出一组数据:四川保存有草种质资源1.2万份,但利用率不足3%;全省自主育成品种99个,但转化率仅10%;全省每年需要草种6000吨,自给率不足24%,需大量调入及进口...[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