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我们急需生育期100天以内的糯质品种,现在试种的3个都不达标!”“山地坡度超15度,大型播种机进不来,光人工和种薯费每亩就多花230元!”在重庆市巫溪县朝阳镇的马铃薯基地里,种植大户李道本拍着身旁闲置的老式犁具,把心里的愁事儿一股脑儿倒给了面前的专家团队。
此刻,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沈艳芬、育种岗位专家白建明以及栽培岗位团队,正联合重庆综合试验站、恩施综合试验站,带着机械参数、田间数据这张特殊“问诊单”,与70余名专家、技术员、种植大户一道,为重庆马铃薯产业“把脉开方”。这场产业调研,正同步在渝东北、渝东南五个区县的薯田间展开,脚步踏遍了重庆丘陵山区马铃薯主产区的每一块关键地块。
田间问诊:二十天摸清五大“堵点”
“不进田间,就找不到真问题。”20天的密集调研里,技术团队白天扎进薯田测数据、问需求,晚上对着台账梳症结,***终用一组组实打实的数据,列出了重庆马铃薯产业的“问题清单”...[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