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棚的门帘一掀,一股湿热的气息裹着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三台村食用菌基地内,负责人黄开梦手里还沾着菌棚的潮气,笑呵呵地掀帘引记者走进这个“聚宝棚”:“快来看!这‘楼上’(上层菇架)的猪肚菇肉头厚实,‘楼下’(下层菇架)的长根菇模样好看。从7月8日头茬菇出来,咱这棚里就没断过收成!”
记者走近菇架,只见上层的猪肚菇朵大肉厚,挨挨挤挤,好不热闹;下层的长根菇更是惹人喜爱——棕褐色的菌盖油亮亮地打着小伞,浅色的菌柄像一个个胖娃娃,正从土里探出圆滚滚的身子。这个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大棚,在秋意渐浓的时节里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为何能持续不断地产出“财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答案就藏在“政产研”三方紧紧握在手中的三把“金钥匙”里。
三方联手,责任分明
“我们区里负责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市农业科学院提供核心技术指导;村集体负责具体落实,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在菇棚旁的空地上,万盛经开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苑勇向记者清晰地勾勒出这套高效的协作机制。他的身后,几位村民正熟练地将新采摘的鲜菇分类、装箱...[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