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毗罗村种植户张书华的农田,眼前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未经酸化土壤改良的土地,油菜生长矮小稀疏,几乎难见收成;另一边则是经过治理的样板田,作物绿意盎然,茁壮成长。“以前这片地种啥都不行,产量低、品质差,根本卖不上价钱。”回忆起过去,张书华满是无奈。
这并非个例,作为重庆市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江津,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土壤酸化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江津区pH值≤5.5的酸化耕地占比达45.7%,酸化耕地面积多达50万亩,与过去相比,这一数据大幅攀升。“土壤酸化不仅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导致发苗不齐,长势不壮,还大大增加了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概率,激活重金属活性,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王洋详细阐述了土壤酸化的危害。
治理土壤酸化,精准溯源是关键,只有找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靶向施策。作为农业农村部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之一的江津,自2023年开始,该地积极探索,将诊断和治理紧密结合,构建以政府主导、科研支撑、企业参与、农民为主角的综合治理机制。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志琦介绍,由西南大学研究员石孝均、教授张宇亭以及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帅带领的专家团队对全区耕地“把脉问诊”,根据酸化程度、作物类型等因素,将治理区域划分为强酸性、酸性和弱酸性三类,为不同区域量身定制“分级分类治酸培肥套餐...[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