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记者走进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漳江街道高桥社区,千亩连片的农田上,盛放的紫云英花海,如霞似锦,铺满绿色的田野。多台旋耕机轰鸣着来回穿梭,将一簇簇紫云英翻埋进泥土里,为土壤注入新鲜的养料。
在水稻插秧前,将紫云英翻埋进农田里作为绿肥,不仅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说起近些年地里的变化,高桥社区种植大户乐在福分外喜悦:“以前地里又板又黏,经过这几年,撒石灰、种绿肥、施有机肥……地越来越松软,越来越好种,粮食产量也提高了,我们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喽!”乐在福告诉记者,近三年,他种植的1200多亩农田,通过一系列治酸技术措施,不仅“治好”了土壤酸化“病”,还使稻谷亩产提高了50~100斤,化肥用量亩均减少了二三十斤。
近年来,桃源县紧抓被列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的契机,在全县多个乡镇的8万余亩耕地上,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通过施用酸性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秸秆粉碎还田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探索出多种典型的技术模式。此外,还通过统筹酸化耕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多个项目资金,发挥项目叠加效应,打好耕地保护组合拳,实现耕地地力和粮食产能双重提升...[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