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主题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众所周知,农业离不开水,如何更加便利、高效地利用水资源,成为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灌溉技术更加智慧、高效、绿色,为保证我国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三月春光明媚,黄淮海平原麦田已大面积返青,连片绿色孕育着丰产的希望。在河南省辉县市麻小营村,五丰合作社社长孙绍臣轻点手机,汩汩清流从高标准农田智能水肥一体机中流出,顺着地下输水管涌向农田,又通过滴灌带流入作物根系。“这里用上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每亩省水20%、节肥15%,人工费直降120元,亩产反增百斤!”他指着流转的千亩农田介绍,笑容里透着踏实。
我国农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浇地难”曾制约农田集约管理和农业高效耕作。而如今,灌区现代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慧灌溉技术一道,构建起农业用水的“脉管系统”。纵横阡陌的“蓝色动脉”,将水源源不断输送作物根系,滋润农田,滋养作物,让“水源到地头、用水有高标、集约出实效”的场景成为农田里的新常态。
打通水源到农田的“***后一公里”
农业要灌溉,首先要保障的就是精准稳定的灌溉水源。近年来,全国灌区加快现代化改造步伐,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持续解决横亘在农田与水源之间的资源性缺水、技术性低效等难题...[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