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白音哈达嘎查,村里家家户户的“玉米楼”拔地而起,成为一道道别样的风景。这两天,村民王双权开动铲车,将玉米棒装进“玉米楼”。
“以前家里的玉米都放在地上存储,特别容易霉变。自从玉米‘上楼’后,通风好了,玉米不生芽也不长霉,每亩地能减少50斤左右的损失。我家这80亩地,相当于捡回来3000多元。”王双权说。
为了让“地趴粮”离地“上楼”,兴安盟秉持“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理念,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过去粗放的储粮习惯,结合当地实际为农户量身打造科学储粮仓——“玉米楼”。
“兴安盟作为全区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区的17%。2022年以来,兴安盟大力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一‘加’一‘减’之间,打造‘无形良田’。2023年,兴安盟玉米产量的70%得到科学储存,节粮减损4.2亿斤!”兴安盟发展改革委主任魏大勇介绍。
在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集中晾晒场,村民赵国海把自家70亩地收获的玉米运进了“玉米楼”里。赵国海说,他们嘎查设置了4个集中晾晒场,村民都可以把玉米放在这里免费储存...[查看原文]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