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仅能果腹,满足我们的味蕾,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
过去,在冬季,人们将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储藏在地窖里、埋在土里,供一家人吃一整个冬天;西红柿大量上市的时节,人们将西红柿切碎,装进开水烫过的瓶里,用盖封好,偶尔拿出一瓶,炒俩鸡蛋,“奢侈”一把;北方每到冬天还要腌制酸菜,一腌一大缸……那是个蔬菜匮乏的年代。
今时今日,餐桌上各种新鲜蔬菜应有尽有,你丝毫感受不到冬季与夏季蔬菜的不同,人们不只关注“吃得饱”,更关注“吃得好”,这要归功于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有效打破了靠天吃饭、露天种养的农业生产格局,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今年42岁的梁贵龙是辽宁省北票市凉水河乡周家沟村的农户,他享受过设施蔬菜的恩惠,同时也是一名设施蔬菜的种植户。设施蔬菜让人们在冬季吃上新鲜蔬菜,大幅提升蔬菜产量,增加农户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设施园艺总面积约42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80%以上,设施蔬菜年产量占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0年,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比重提升到40%。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谁来种、用工贵、用工难等问题日益显现,农业“机器换人”成为必然。当前我国设施蔬菜机械化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短板需要破解?如何促进设施蔬菜机械化发展?日前,记者深入辽宁、江苏等设施蔬菜大省进行调研。
设施蔬菜机械化亟待破题
北票市是全国温室蔬菜生产大县、全国日光温室番茄重要生产基地。冬季,梁贵龙和父母在田里忙活着。除了15个温室里种的西红柿外,梁贵龙和父母合计着也不能浪费两个棚之间的面积,种了些白菜、芥菜。他是当地为数不多选择种地的年轻人。梁贵龙说:“就我们北票来说,我这个年龄种大棚的算是年轻的了!”
小农经营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北票市有2.1万多个设施种植农户,大多为五六十岁,大户占不到20%,小户约占80%。由于人工成本高,像梁贵龙一样的种植大户对机械化需求迫切。1~2亩地的小农户对机械需求小,但3亩以上就需要雇人工,仍然对机械化作业有需求。北票市台吉镇西台吉村农户张志平种了6亩地,他告诉记者:“日常需要3~4个人打理,农忙时节还需再请俩人,每人每小时12元工钱,每天10小时就得120元!”
这些年,张志平在耕整地、旋耕、卷帘等环节使用了简单机具。但这些机具属于小马力农机,效率和质量低,例如深翻只能翻20公分左右,土壤易形成犁底层、板结等。受温室结构限制,不能全棚作业,一些边边角角还需人工操作,在撒肥、起垄、铺滴灌带等环节还不能使用机具。张志平准备将棚内南北垄改成东西垄,实现起垄、移栽、打药等环节机械化,以此节省成本...[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