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针对区域内高垛田、低洼地、零散地多的现状,突破传统“就田整田”思维方式,积极创新“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区域化整体推进模式,适度规模推动“旱地变水田”。
2024年,泰兴市以村为单元、镇为单位,顺利完成了河失、珊瑚、虹桥三镇3300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智能泵站4座,铺设低压管道10.1公里,配套自动化控制设施28套,平田整地5400亩,改旱地为水田4100亩,整后土地亩均粮食产量提升300公斤左右。
“这片田地,渠道按实际需求建设到位,3米机耕路也配套到位,如此优质的高标准农田,村里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如果不是打破了区域界限,大型农机绝不可能像这样畅行无阻。”黄桥镇翁庄村种田大户王鹏说。
5架无人机排成编队,拖着白色的水雾,在田间飞翔。这是虹桥镇六圩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无人机飞防作业的景象。“像这样的多台无人机编队作业,在几年前,还是犯难的事,因为一不小心就飞到人家的田里去了。但现在,高标准农田连片成块,这片地都是我经营,编队飞防作业已是寻常的事情。”业主陆友章介绍,“所施用的肥料和农药,是依据泰兴市植保站和惠农公司统一配制的,不仅能够防止肥料流失和土壤板结,还有改善土壤的功效。”
打破区域壁垒,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设施有了安家之处。但是,基础设施的管护需要明确管护主体。泰兴市将建成后的工程交付村(居)委员会,按照村级财务制度要求,纳入村居固定资产账户,作为村集体资产,按照“谁拥有、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管用”协同、良性循环...[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