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渐寒,乌苏里江进入封冻期,黑龙江省虎林市的黑土地上,也早已白茫茫一片。就在刚过去的秋收季,虎林市虎头镇富路村种粮大户鲁海洲收获颇丰,4000多亩水田里的粳稻,平均亩产1100斤,比去年提高了100斤;8000多亩旱田里的玉米平均亩产提高了30多斤,大豆平均亩产提高了320斤,粮食不仅产量增加了,品质也高了,能卖上好价钱。
在鲁海洲看来,这样的增产增收效果,与多年来实施的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密不可分。“保护性耕作、粪肥还田等措施实施了这么多年,以前人养地,现在反过来地也开始养人了!”鲁海洲说。
位于乌苏里江北岸,坐拥728万亩耕地的虎林,境内70%以上是典型的肥沃黑土区。黑土地既是珍贵的耕地资源,又是粮食丰产的“压舱石”,如何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实现护黑土和提产能双重效果?
近年来,虎林市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侵蚀沟治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好黑土耕地保护“组合拳”,实现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双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查看原文]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