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过,金色稻浪涌动,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如同一幅油画……近日,走进天津市渤海新区黄骅市吕桥镇新港村的盐碱地,看到了这样的田园美景。几台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忙着收割、脱粒、碎秆,再将金灿灿的稻谷装入运粮车中。
“经过测产,每亩地水稻产量可达700公斤,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新港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良托着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也难怪他如此高兴,在今年以前,丰收是与这片盐碱地无缘的。
“我们这边的地不仅盐碱化程度高,而且地势低洼。年景不好时,村民们种小麦、玉米,收不了多少粮,有时候甚至收不回来本钱。雨大的年份,涝灾更不少见。”2021年,张学良放下城里的生意,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就是想为村里谋发展。这些年,盐碱地一直制约着新港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张学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想开发利用盐碱地,不只是想以党建引领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还想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留在村里同样能发展得很好,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张学良道出初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一个合作社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大浪白村的涝洼地里成功种植了水稻...[查看原文]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