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在位于天津静海区的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内,一排排果树整齐竖立。果园的间隙里,几台无人车正在按照北斗导航的指示进行巡检、开沟作业。入冬前桃树和梨树正在追加有机肥,还要剪枝,明年就将进入盛果期,做好这些能给来年开个好头。
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农科院”)在天津的科研示范基地,已成为京津两地的农业合作载体平台。得益于京津两地的资源融通,一批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在静海区落地应用,“智慧果园”“智慧园艺”等项目充满了科技范儿。
“智慧果园”别有洞天
果园占地15亩,种植了桃树和梨树,其中桃树的品种是来自北京农科院研发的瑞光55和瑞蟠101,在静海偏碱性土壤中长出的桃口感非常不错。
不光结的果好吃,这片“智慧果园”管理运营也很有门道。“只需一部手机,打开果园智慧管理小程序,就可以把果园生产的各方面数据看得一清二楚,水肥轻轻一点就好了。”北京农科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建伟介绍,这套智慧管理体系已应用于昌平区一处苹果园,如今在静海区进行展示示范。与传统果园管理方式相比,“智慧果园”显著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水肥一体化和农事作业宜机化减少用水30%以上、提高肥药利用率15%以上。
果树行间,一款农业巡检喷洒无人车正在作业。吴建伟介绍,“这种无人车是一种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适用于矮化密植果园。无人车前部集成了摄像和火情监测装置,能够在果园内进行实时监控,还配备有喷药系统,可以按照预设的路线自动进行绿色农药喷洒,提高了作业效率。”
谈话间,吴建伟又指向了果园上方的防雹网,“过去靠人工,三四个小时才能拉上网。现在只要20分钟即可实现自动拉网,在夏季可以有效防止冰雹破坏果实。”未来,研究院还将引入自主知识产权的采摘机器人。吴建伟说:“采收是鲜果生产中***复杂、机械化水平***低的环节之一,未来将应用采摘机器人实现全程自动化采收...[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