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田野里恢复了宁静,随着秋粮收获工作的结束,玉米地里只留下一层厚厚的秸秆。正当很多农民们都忙着秸秆离田时,位于德惠市同太乡邓家村的二鹏家庭农场负责人赵二鹏却说:“秸秆就留在地里了!我们种植的150多公顷玉米,全部采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条带浅耕技术,明年还要扩大面积……”
为何如此信赖这项技术?因为农场和农民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受益者,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耕地更“有劲”了,“秸秆还田后土壤的有机质也增加了。”翻开农场的测产报告,赵二鹏向记者道出了喜讯,“经过农业部门的测算,今年农场的玉米产量达到每公顷3.1211万斤,公顷产量比去年增产2000斤。”
这个秋收季,长春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田频传增产喜讯,农家院里随处可见装得满满当当的粮仓。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黄金玉米带上的农业大市,长春市把推广保护性耕作列为***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技术,实施目标管理、逐级分解细化,明确长远规划、耕作地块、补贴标准、验收流程,已成为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的共识,并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今年,长春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12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0%以上。这一绿色可持续种植技术,打开了黑土地的增产“密码”。
科学指导增产诀窍
土地肥了 农民富了
近年来,在相对贫瘠、干旱的耕地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长春市开展“黑土地保护”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在九台区城子街街道陈家村,种粮大户张显文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告别了土地贫瘠的困扰,“这种模式保水保墒,不仅保护黑土地,还增加了粮食产量。”虽然不是药到病除,但日见成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让农民看到了连年丰产的希望。
“你看,这玉米棒儿又大又饱满!粗略算下来,今年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的55公顷玉米,每公顷至少增收2000斤。”说起增产的诀窍,正忙着储粮的张显文滔滔不绝,“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我们连续12年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开春时一次出全苗,根本不用补苗;秸秆还田提高了透水性,农田不旱不涝;减少作业环节,还能降低成本……”
举办技术培训,积极探索保护性耕作菜单式集成技术指导服务;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行动培训计划,到各县(市)区巡回开展技术讲座;召开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中耕深松追肥机具现场会,在关键作业时节发布技术要点……如今,长春市各级农业部门会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重点村屯进行指导服务,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过去一年,全市各县(市)区组织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现场会超过200次,培训人数超过1.5万人次...[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