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援藏的深入实施,一颗颗来自兄弟省市的瓜果种子在高原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车厘子的甜、蓝莓的醇、枇杷的润、猕猴桃的鲜……品种日益增多的高原水果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果篮子”,更以其独特的经济效益鼓起了果农的“钱袋子”,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走进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阳光正透过云层,洒在一大片整齐的温室大棚上,映出斑斓的光影。大棚内,一排排车厘子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红如玛瑙、晶莹剔透,让人难以相信眼前这一切竟出现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上。“以前真不敢想,我们能在家门口吃上这么新鲜的车厘子。”村民达瓦次仁笑意盈盈地告诉记者。
久巴村的变化,得益于对口援藏项目的落地实施。几年前,对口援藏单位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团队,带着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种苗,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村里。他们克服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等不利条件,通过土壤改良、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控等一系列措施,***终让车厘子、蓝莓等原本只能在温暖湿润地区生长的果木,在阿亚村开花结果了。
“车厘子的采摘时间是每年的五、六月份,今年的收成还是不错的。”达瓦次仁告诉记者,这些水果品质上乘,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为果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果木种植中,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好。”
近年来,全区水果种植业的兴起,带动了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传统的青稞、小麦种植,到如今的车厘子、蓝莓等特色水果种植,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更推动了农业向高效、优质、生态方向发展。林芝市更是将水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决心将其打造成为林芝乃至西藏的一张新的产业名片。
为让更多农民掌握水果种植技术,林芝市有关部门在援藏单位支持协助下,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并开展现场指导。一大批果木种植户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会了修剪枝条、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的转变。
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果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群众纷纷加入水果种植行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了增收致富。期间,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延伸产业链,发展起了水果加工、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让游客不仅可以在乡村旅游点采摘到新鲜的水果,品尝到由当地水果制成的果汁、果酱、果干等,还能深度体验到独特的藏式田园乐趣...[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