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们村就种大豆,当时种地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种豆积极性就不高,2000年时只种了100来亩。”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镇德富村党支部书记邵忠礼说,“去年试种了大豆新品种,就赚了嘛,今年国家还鼓励种大豆,大伙儿的积极性又回来了!今年,3000多亩耕地种上了大豆新品种。”
如何让更多像邵忠礼一样的农民愿意种大豆,变大豆为“金豆”?科右前旗农业和科技局局长丁祥彬给出了定位:瞄准“提单产”。
“这100亩地里,集中展示了38个大豆新品种,其中有17个主推大豆品种和13个高油高产品种。”科右前旗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徐红茹介绍,这块地里展示了科右前旗大豆新品种,藏着大豆育种的“家底”。
“金豆”不是“镀”出来的,而是农业科研人员从选择一粒种子开始的。2024年主推的大豆品种有40余个,其中“脉育526”***高单产563斤,与全旗平均单产300斤相比,平均增产20%、节本增效10%,兴安盟自主培育的“兴豆7号”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位列国内前三,油脂企业将获得更高收益。这一成果的取得历经30余年,可谓是几代科研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眼下,正值大豆鼓粒后期,一批新机械、新技术也纷纷被应用到田间地头。记者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1.4万亩大豆种植基地看到,大豆的单产提升不仅从种子入手,更是将新质生产力“植入”在大豆种植全过程。大垄双行密植、生物种子、智能农机、自动化灌溉系统、智能化设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大豆生长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分析,精准“服务”大豆生长全过程,预计亩产提高40斤以上。负责人李井军告诉记者,这种从“天”到“地”的一体化智慧科技的应用,可对全域25万亩大豆单产提升地块实现全息遥感监测,将作物长势、水肥、病虫害情况、产量、气象精准预报等农情数据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使农业生产更加可控...[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