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蛙声一片,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洪家村的党支部书记洪芬芳心头满是喜悦。眼下,单季稻未及全面收割,黑斑蛙早已上市。去年,村里首度尝试十多亩田的“稻蛙共生”,刨去各项成本,每亩可净赚五六千元,于是今年面积翻倍。不出意外,30亩田能为村集体带来近2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种养还带动了一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浪川乡共有17个行政村,现有15个村加入种田养蛙队伍。近几年,乡里通过抛荒地整治和非粮化整治,因地制宜发力“稻+”文章,希望借助一田多收,既端牢饭碗,又鼓起村民“钱袋子”。田里养蛙,听着简单,实则不易,蛙苗、饲料等投入亦不低,为求稳妥,大家背后都有套“组合拳”。
浪川乡首先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为各村提供蛙苗供应、技术指导、订单回购等服务,再落实政府层面推出的金融扶持政策,以及特色养殖险、价格险等,化解后顾之忧;其次联动科研院所,下沉部门资源、技术专家,攻克各环节难点;紧接着,对接餐饮、门店等渠道,开发蛙产品预制菜,多管齐下,广开销路;***后,推研学教育,倡导农文旅融合。两年间,全乡“稻蛙共生”基地已超600亩,不少农户也跃跃欲试,强村富民效应日益显现。
纵观整个杭州,近两年,新型综合种养产业风头正劲。今年,杭州计划建成新型综合种养面积8万亩,这一项目被纳入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至此,全市一举超过20万亩。据了解,像稻鸭、稻鳖、稻蛙模式单项规模,均位居浙江首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也成了当下杭州秋粮生产的一道新风景...[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