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测定3块代表地块平均亩产量为473.7公斤!”不久前的一天,临近傍晚,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耐盐碱水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万亩连片示范区实收测产。数据一经公布,现场便响起热烈掌声。
此次,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组织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其西北中心在宁夏开展的这片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田进行测产,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今年大面积成功种植,为西北内陆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打造了‘样板田’标准,有助于加快推进盐碱地改良水稻解决方案。”柏连阳院士表示,今后,他们将培育出更多好品种,把先进适用栽培技术更好地集成配套,让盐碱地里种出更多粮食。
盐碱地将变高产田
“你们看,试验田以前就是那个样子。”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孙建昌指着不远处一片茂盛的芦苇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脚下这块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的土地,土壤含盐量在5.3‰—9.8‰,pH值在8.0以上,而且存在排水困难、盐碱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产能不高等问题,根本没法种植农作物。
这样的地块在宁夏北部地区很常见...[查看原文]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