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在重庆市江津区四屏镇旺龙村,梯田层层叠叠、错落分布,黄澄澄的稻穗等待收割。大自然造就了梯田的美,却给机械化收割造成了困难。普通收割机难以下田,当地农户依然维持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收割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丘陵梯田“谁来种地”的问题亟待回答。
9月初的一个早晨,随着一阵轰隆隆的机器声,一台新能源梯田稻麦收割机亮相旺龙村。操作人员站在田埂上,通过遥控手柄操纵收割机作业。这台体型不大的收割机在梯田里灵活行走,自如地爬坡、转弯、掉头,来来回回快速收割,引来了当地村民的围观,一下子“炸了锅”。
“现在用上这台收割机,比起以往人工打谷,每亩至少要节约三四百元,我家7亩稻田,机器半天就干完了。”一社李丹华在试用了收割机后兴奋地说。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成告诉记者:“这种新能源小型梯田稻麦收割机适合丘陵山区,它采用了优化设计的电动底盘,配备了增程式电驱系统,柴油机既驱动收割机的作业部件,又给底盘电池充电,没有了‘续航焦虑’...[查看原文]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12号